目前分類:公民島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Are you the student come from Taiwan?” 一位穿著Abaya的中東女性問我

“Yeah, I Am.” 我手忙腳亂的將我的名片遞上,並說明我的來由

“It’s great to meet you! Please follow me.” 我隨著他的腳步帶著緊張的心情,開始與中東藥學的見面


__

(起點)

原先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將履歷寄出,希望可以在這一次的卡達旅途中,與自己所學做結合,並且交換一些不同的經驗。在經歷出發時間修改與和對方討論的過程中,這行程順利敲定,而驚喜的是在前一周時,一直與我接洽的Ms. Alla El- Awaisi 還幫我安排與系主任Dr. Ayman El-Kadi和整個團隊見面,雖然心中忐忑但也盡力準備,希望可以將我們的藥學教育與台灣分享與對方。

當天前往的過程,搭乘計程車的途中居然因為校園太大,且因為卡達大學是分為男女兩個校區,而藥學院的話則是在女校區,所以我們大概在學校迷路快十分鐘,且當我說我要到女校區時,司機也有些驚訝,但這些專屬於伊斯蘭文化的中東教育理念,也讓我感受到和前幾天在Education City 上課的不同氣氛。

卡達大學藥學系(Pharmacy college of Qatar University)創校約7年,是這國家唯一的藥學院,但相對於鄰近的中東國家,是相對晚創立的藥學院,但這一間藥學院卻因為如此,充滿新生的活力。

目前在學制的話,學校是沿襲來自加拿大的藥學系統,並且也是少數獲得CCAPP(Canadian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Pharmacy Programs)所認證的藥學院;因此在課程的設計上,學校的宗旨是提供卡達最優良的藥學教學與培養下一世代的藥學生,在學制上特別設計與國際接軌的課程,讓學生擁有在未來職場上最佳的奠基。

__ (1)

(碰面)

“ It’s great to meet you, Ms. El-Awaisi.” 記得當我說出這句話時,手有點顫抖,但幸好在Ms.Alla 的引導下,心情放鬆不少。

卡達藥學院的空間目前是在女性校區的科學大樓,教室的話分布在兩個樓層,而實驗室的話則是在大樓的另一側;因為新創立,所以雖在舊大樓中,但仍是新的設備,而Ms.Ella指著牆上的新大樓示意圖,向我說明未來學校的新計畫,包括新的藥學院大樓,還有相關設備,大樓的外型與中東常見的建築相近,簡單的線條加上幾何圖形的花窗,因此每當太陽撒落的時候,便可以感受光影的變化與位移的步調。

而聊到課程的規劃上,卡達藥學院的課程有學士Bachelor of Science in Pharmacy (BSc (Pharm)) degree program,台灣日益受矚目的 Doctor of Pharmacy (PharmD) degree program,和碩士Master of Sciences (MSc (Pharm)) degree program,而未來的話計畫有博士PHD的學位,讓學校更佳的完整。

而為了實際在此地的需求,因此主要是以” 臨床藥學 (Clinical Pharmacy )”為主,因此學生的實習及經驗,是除了在授課之外很重要的學分,在大二和大三的暑假,都需要到藥局或是藥廠實習,而在大四時更是安排一整學期的實習,這一些必修的課程讓學生在畢業時便擁有投入職場的能力,讓接軌無縫。

“Let’s go and meet the Dean!’’Ms. Alla 領著我走向系主任的辦公室,空間寬敞且因為採光良好,因此更顯得舒服。


(與系主任 Dr. Ayman El-Kadi 會面)

在面談的過程中,我分享了在中國醫藥大學的學制以及台灣藥學現況的說明,Dr. Ayman出乎意料地對於台灣相當了解,因此除了藥學的話題之外,我們也聊了台海兩岸的問題,這話題雖然敏感,但其實也是很多外籍人士對於台灣的第一印象,所以我也是以中性的態度來表達我們的立場。

DSC_0019

而其實在對談之間,Dr.Ayman也有些驚訝我為何來到卡達,在我說明之後,他也相當鼓勵我在這裡的探訪。而聊到藥學的現況,卡達藥學院在他心中是充滿潛力的一間學校,因為新,所以相對有較大的彈性,而專業的課程更是他們與其他目前在卡達境內的藥師更有競爭力的因素,因為在此地的執業藥師大部分是受其他地區的藥學教育,和本地的需求不同,所以在一步步的創見下,這一間藥學院也和多間藥學院簽訂合作關係,且與本地醫療機構合作,希冀提供專業的諮詢。

DSC_0025

(校園參訪)

1.教室
結束這一個會面後,Ms.Tammy 帶著我到學校進行參觀。首先跨上陽光灑落的階梯,兩側的海報簡述學院相關的活動,其中一幅海報特別吸引著我” ”,這標語簡單描述了藥師在醫療團隊的定位,與具有的目標,而另一點是在顏色的運用上,也將卡達本地常見的沙漠印象融入,但用了亮橘,更顯得活力。

而校園中重要的元素教室,也是參觀的一個亮點,教室中的安排是一排兩個座位,但我大概估算一下,一間大概是容納30人左右,加上顏色以純白為主,因此顯得寬敞,而Ms.Tammy 指著天花板上的攝影機與我說明此處虛擬學習的應用,Lecture Capture 是這學校在數位學習的案例,在每一堂間都會把上課內容藉由攝影記錄下,放置在網路平台上,讓學生在下課之後可以藉由自己的需求,來進行自主學習,會有這樣的運用主要是因為在卡大的課程是以英文為主,若有對於英文掌控力無法跟上的學生的話,這是相當實用的設計。

而配合日益高漲的環保意識,學校也將透過E-Textbook的推行,每一位學生可藉由自己的或是學校的平板來進行學習,讓書本的限制降到最低,並且也可以與老師進行較即時的互動,使得學習在時間地域上的限制降低。

DSC_0026

2.臨床實驗室
而接下來的實驗室參訪,更是我和當地學生碰面的第一步,第一部分主要是臨床藥學的實驗室,兩間實驗室分別模擬在藥局中與病房裡的情境,模擬藥局裡我與在此求學的學生相見,他與我說明這一間教室主要是為了SMSA(Structured Multi-Skill Assessment)所設立,SMSA與台灣的PCE(Patient consulting Examination) 相近,是為了臨床藥學中與病患碰面溝通的學習,在此地的話是列為大一下必修,和我們有些不同,學制的不同也讓課程的走向大異其趣。

而另一間的話則是模擬病房中的設計,接待我的是第一屆卡達藥學系的學生,目前已經在學校教書的助教,他說明在上課的過程中,會有藥師醫師與護理師共同參與,而學生的話則會扮演成病人,來接受諮詢,在實際學習中學到職場上的知識,並且一旁也設有簡單的藥櫃,讓整個過程更具有真實性。

當下的我心裡想,臨床藥學對於我們而言是相對陌生的,但在這藥學教育剛起步的國家卻重視這樣的課程,那是否代表在一般Lab研究的部分就會受到排擠呢?但在實驗室中,我卻找到另一種答案,無孰高孰低,而是相對互補。

DSC_0027

3.藥學實驗室(wet lab)
隨著Ms. Tammy 的腳步,我來到藥學院的wet lab,由於實驗室相當的新,所以設備也都是頂級的水準。那因為卡達相當的富裕,因此心血管疾病在此地是相當常見的,在第一間實驗室中便是以做相關藥物的研究,希望可以找出針對當地人以及其他有疾病人士的解套,雖然自己待在實驗室的時間不長,但也是看到不同實驗室的配置和想法,此地的話實驗器具相當好,而研究則是貼近當地,因此也是接受QNRF(Qatar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類似國科會的機構,隸屬於Qatar foundation 之下)的贊助,在國家的支援下進行研究。

DSC_0033

DSC_0035

而另一間實驗室的話則是在Dr. Somayeh的介紹下,將實驗室的研究與我說明,這一間主要是做Polymeric Drug Delivery 的研究,找出合適的藥來治療需要投藥的部位,在這部分的話有一些是我在未來會學習到的部分,因此Dr. Somayeh 也將機轉跟我說了一次,上了一小堂中東藥學的課程,雖然是淺嚐,但也已經讓我感受不同授課方式的經驗。

DSC_0037

(與Qphus 對談)
在最後一站,我與當地學生展開面對面的對談,其實滿緊張的,因為學校的組成幾乎都是女生,這一次接近十人的與談人全是穿著Abaya的女學生,而在這一趟卡達之行中,因為知道這裡的禮數,所以盡量避免對話,因此有機會可以對談其實也算是滿珍貴的。

DSC_0039

與我面對的是QPhus(Qatar Pharmacy undergraduate Society)的會長和其他班級代表,年齡層的話從一到四年級都有,因此也可以直接了解到各級學生的想法。那因為在這裡的藥學教育其實相當的菁英,要進入學校之前,需要先上General pharmacy 的課程,來了解學生的性向,並且在正式進入大學前還需要再進行考試,最後篩選出25位學生,因此與我對談的這幾位都是具實力的學生,也因為如此,這些學生的感情相當好。

DSC_0040

DSC_0041
在對談前,一位女生跟我說他很喜歡台灣的電影,這樣的開場其實也讓我放心不少,因此我也用系列的台灣照片介紹台灣,從他們的表情,我發現他們對於台灣的想像是正面的,心底也滿高興的。在接下來我也介紹台灣藥學生的生活與課程來分享,而我發現當地因為課程相當的緊湊,所以在社團的參與上也相對較少,在這樣的情形下,社團的部分聊的較少,但他們對於PCE則相當有興趣,因此我也將我所了解的部分來做說明。

DSC_0042

而在國際交流上,因為許多體制尚在建立,但他們也參與了IPSF下面的機構EMPS,並在未來也有一系列站上國際交流的計畫,而在最後,我們也相約在2016在台灣舉辦的IPSF世界大會相聚,透過這樣的對談,我也對當地藥學生的學習有初步了解,但也看到不同的方向,雖都是藥學生,但文化果然還是形塑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阿!

DSC_0048


(感想)

“ I am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be here!” 我對Ms.Alla 說
“ I am glad that you enjoy the tour.” Ms. Alla 高興地說
“Of course I did!” 我用堅定的眼神回答
回程的旅途上,太陽依舊高照,這城市的熱力不減光芒,這一系列的面談確實也敲開卡達的一塊磚,教育理念的多元其實是我希望在過程中遇見的,而在藥學上,一個科目的面貌變大有不同,我所遇見的一群來自不同國家的集合,雖然學院並不大,但卻集結超過20個不同國家的學生,藥學教育的尊重在此地也是我所看見的,相關政府的配套也是收穫,相距六千公里的學生如我,也因為這經驗,帶回更貼近所學的經驗。

DSC_0043


文章標籤

frank1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另一國度上課的經驗,或許並不新奇,但在一間匯集六間知名美國大學的城市中上課,著實讓我開了眼界。

Education City at Qatar, 是由卡達政府機構Qatar Foundation 所支持,由國家進行支援,邀集六間美國知名大學分校的跨國計畫,這六所學校包括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 North Western University,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Georgetown University,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以及我這一次上課和參觀的學校 Texas A&M University (德州農工大學),這些大學每一間都把自己最強的學院搬到此地;因此這樣的組合便成為一間特別的強大學校,就像是製造一個完美基因的生物,並且命名為Hamed Bin Khalifa University (HBKU),並且這僅是雛形,未來在更多大學的加入下,這個教育城蓄積的能量指日可待。

IMG_8986

這一次來德州農工大學的機緣極為特別,一是因為一群大同大學在此做研究的台灣工程師,所以才得以進入震動與控制實驗室這一個學術重地;另一的話則是一位在此教書的美國教授Joseph Williams,一次我們在卡達珍珠島遇見之後,他邀請我來學校看看,也因此我也上了一堂他教的課程。

IMG_8958

所謂旅途,或許就是一連串的驚喜所交織而成的線,再織成的一張毯吧。

Joseph教授是上類似台灣通識教育的課程,這一次我所一起上的課程是教履歷書寫的課程,為了接下來的求職季做準備。這堂課的規模不大,加上我僅有9位學生,但也因為如此,在上課一開始時,Joseph教授先詢問每一位學生的近況,以及在報告進度的準備,這樣的關照在台灣尚不多見,因此一開場就讓我驚訝了。

但接下來,每一位學生被要求在十分鐘內準備一篇報告,並且上台發表,而且我也不意外的被包括在其中,當下沒想到我的第一次英文報告會是在卡達,有些緊張是真的,但也像是開啟潛力開關,我居然完成也上台順利報告了(鬆口氣)。

但讓我開眼界的並不是我的報告,而是其他同學的表現;雖然都是大二學生,但因為這裡以英文授課,而且相當重視整合的能力,因此這一群工學生拿出我認為驚人的簡報能力。此外,課堂的參與度也是我少數體驗到的,對於發問問題,甚至質疑老師的說法,他們都相當踴躍,學習文化的不同果然是跨國求學需要適應的。

“You did a great job in class!” 下課時,Williams 教授給了我正面的評價,其些有些心虛,但在這一堂課中,我對於上課這一件事,有了不一樣的視角。而課後和Williams 教授聊天的過程中,也說了很多台灣的事情,因此他對於台灣是充滿想像的,也希望可以拜訪台灣,應該算是一種國民外交吧。


而之後參觀實是更是讓我驚訝,因為這一間實驗室的組成幾乎都是台灣人,五位中有四位(除一位來自埃及)。領導的工程師是來自大同大學的Mac (吳秶菘,秶讀音資),他來杜哈做研究已經有兩年半了,算是台灣的杜哈通,上一次駐阿代表還跟我提及Mac其實已經有駐杜哈代表的氣勢,這一趟有很多都是在他的牽線下才會如此順利,算是我此行的貴人之一。

IMG_2968

IMG_2973

在他的介紹之下,我大概了解相關的研究方向和實驗結果,在卡達的資金支援下,實驗室的目標是透過自動化的控制,去設計控器使得機器人及機械手臂能代替人工操作,來讓工程效率提高,也減少人力的支出,並且也算是幫卡達提高人權;因為在機器人的協助下,在超過攝氏45度的大太陽底下工作的人就會因此而減少,以緩解這裡一直被詬病的勞工生活。

另外,令我驚豔的是一座移動式機器人,它被賦予的主要功能是遵循油/天然氣管所架設的路線檢測管線是否有漏油/天然氣的現象,確保相關石化管線的完整度,有了這一個機器人,或許之前的高雄氣爆也有提早發現的可能性,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一句話雖然已經是一間老公司的台詞,但也準確描繪出在更多生活上的需求,若能符合人性,更會幫助於社會。

IMG_2960

參觀罷,Mac和Paul(翁健智,另一位實驗室的工程師)帶我到學生食堂用餐,這一間餐廳若搬到台灣,我相信一定是熱門餐廳! 設計精巧的環境,大面的落地窗,加上舒適的椅距,和眾多的餐食,從前菜一路到甜點樣樣不缺,還有現做的義大利麵和三明治,一人28QR( 約250台幣)吃到飽,以杜哈的物價來看相當實惠,當然在台灣也是。一輪吃下來,也讓我一頓飽三頓了,謝謝Mac帶路了。

IMG_8973

IMG_8971

這一趟教育城的參觀,當了一位一堂學生,還有實驗見習生,也體驗校園中的設施,要我比較這裡和台灣的不同嗎? 撇開豪華的設施不說,這裡國籍的多樣性是我驚訝的,多於50個國家的學生聚集在此,單單辦跨國自助餐(每人準備一道家鄉菜)就已經目不暇給,更何況平常生活的一些感受,教授的國籍同樣也是萬國旗,或許就是在交流中,在相對保守的中東,這裡顯得珍貴。

IMG_8975


文章標籤

frank1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代藝術,聽起來挺文青,也挺有氣質的,雜誌上介紹的多是來自歐美的作品,但在近年以來,中東的藝術浪潮已經逐漸在世界站住腳。今年五月的典藏投資雜誌就曾以Art Dubai 的崛起,帶起整篇文章的重點 --- 中東藝術的崛起,在挺過金融海嘯之後,這一些中東國家已經擺脫陰影,新的經濟方向已經再次如同此處的陽光,耀眼且潛力無窮。

IMG_2592

這一次藉由到杜哈(Doha)的機會,也用腳將市區的幾間主要美術館走過,發覺這裡的美術現象,其實是充滿前景的。而當代藝術更是蓬勃發展,首屈一指且具代表性的便是Mathaf : Museum of Islamic Art,這一間坐落在卡達教育城(Education City)中的當代美術館,其館藏橫跨阿拉伯地區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並擁有來自鄰近地區的豐富收藏。

IMG_2587

Mathaf 在阿拉伯文便是代表博物館的意思,而在館內的許多空間也是以阿拉伯文作為音譯命名,如Maqha是咖啡店,而Makata是圖書館。最有趣的應該是Manara,在阿拉伯文中代表的是燈塔,而此處則是教育中心,象徵傳播知識便如同燈塔發光一樣。

mathaf 2

創辦人Sheikh Hassan是一位曾在卡達大學攻讀20世紀藝術的收藏家,當時在70 年代時,書上敘述的多是Picasso,Monet 等畫家,關於中東藝術的敘述少之又少,但Sheikh Hassan認為阿拉伯藝術家的貢獻功不可沒,也應當受到關注,因此他在很年輕時便開始收藏中東藝術家的畫作,並且開始關注卡達藝術家的發展。

mathaf 4

在經過多年的收藏之後,他的收藏多達7000多件,包括雕塑、畫作等不同形式,並且在90年代時,他認為這一些作品是一項社會資產,應該有一個空間可以讓大眾參觀,並且可以學習並了解到在藝術作品背後的歷史淵源和流變,所以 Mathaf 就在兩棟別墅中誕生。

IMG_2583

但為數眾多的作品並無法在這一場地大量展出,因此他會見卡達基金會的創辦人Her Highness Sheikha Moza bint Nasser,在經過討論之後,Sheikh Hassan捐出他的收藏,並且也將美術館搬至現在的位置,在這一個由當代法國代表的博物館設計師Jean Francois bodin操刀的空間中,展示這一些當代的阿拉伯藝術家作品。

IMG_2588

多數的館藏是阿拉伯藝術家的作品,而仍然有來自埃及、伊拉克或是約旦的作品,而在近年來,Mathaf 也積極和各國的藝術家合作,如在2012年時,知名爆破藝術家蔡國強先生,帶著新系列作品來到此地展出,並且也揭幕白天煙火的表演,這一些跨文化的合作,也讓Mathaf 逐漸踏上世界舞台,以精采的作品及豐沛能量吸引目光。

IMG_2582

為了讓大眾可以更容易接近這一些作品,本身美術館也有不同的活動讓大家參與,如大學生可以參加一年甄選一次的Mathaf Voices 的實習計畫,在美術館中參與布展及導覽的工作;而年紀較小的參觀者則可以參與由導覽員的引導下,輕鬆的欣賞藝術,並且在藝術中找到更多元的思潮。

Mathaf 從私人收藏開始,到現在成為卡達代表的當代博物館,其背後所代表的不單是收藏品的累積及展出,而是一位年輕人對於藝術的熱愛,以及持續的動力,參觀這一座美術館,也仿彿走過一段阿拉伯歷史,在陽光灑落的大廳下,邂逅藝術的光彩

IMG_2600

參觀資訊:
(1) 官方網站: http://www.mathaf.org.qa/en/
(2)位置:Education City Doha

註: 目前在週間除了星期一與星期二以外,每天有往返伊斯蘭美術館(MIA)的接駁車,對於相對較遠的Mathaf是一個很好的到達方式


frank1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贏了,贏了!!” 昨晚在Al Ghafarah Stadium 和一群旅居杜哈的台灣人觀賞中華隊的比賽,最後我們雀躍的場邊跳著。這場對戰菲律賓的比賽,場邊聲勢浩大的菲律賓加油團絲毫沒將台灣淹沒,10人加油團依舊讓”台灣加油”這幾字在場中迴盪;中華小將面對對方來勢洶洶的攻勢,也展現出驚人的抗壓力,幾波高潮的拉鋸最終也將勝利納入。

IMG_1706

在杜哈,這個充滿機會的城市,台灣未曾碰面的我們在此相遇。記得從香港飛杜哈時,我恰巧與昨晚比賽的中華隊搭乘同一班國泰班機。不同的方向但卻飛往同樣的目的地,中東沙漠中的都市綠洲裡,有著吸引世界的動能!

IMG_0673

IMG_0679

力圖在創新上帶動國家轉型的卡達,在國家Vision 2030的目標之下,一步步將這裡由原先的碳經濟(亦即是石油天然氣等產業),逐漸由知識經濟來取代,並希望在2030年前成為中東的知識重鎮,並且有能力輸出智慧。

IMG_1207

成就快速崛起的關鍵,由王太后創立的Qatar foundation功居首位。這基金會主導的包括教育、文化,與科技產業的脈動。在其總部所在更是占地寬廣的衛星城市,包括容納多家美國大學分校的Education city 和 日本國寶建築師磯崎新所設計的QNCC(國家會議中心)、卡達科技園區以及相關設施,說是國家發展的智庫基地也不為過。

IMG_0850

”Innovation: Unlock human potential” 是Qatar Foundation 的發展宗旨,也是推動卡達質變的實踐方向,近年來也藉由國際會議的舉辦(如每年11月的WISE教育高峰會),匯集全球的知識,在此激盪並扎根,當然也是吸引全球的目光。這一些活動,以卡達的國家財力而言,成本是極低的,擁有世界上最高人均所得的這裡,這些是投報率很高的投資。

而運動賽事則是大部分台灣人認識卡達的第一步。昨晚的亞青籃U18也是在國家鼎力支持下,提供頂級的場地,讓國際賽事拉到這裡舉辦;每一年在此舉辦的賽事不計其數,並且也為了鼓勵大家進場觀賽,其門票的設定也相對便宜,對於運動迷而言,卡達可以是優質的觀賽場地。

IMG_1764

這國家其實本地人僅約20萬人,大部分工作的人力是來自國外,且最多是來是印度及東南亞,從高階的白領到一般產業的藍領勞工,在國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的卡達創造沙漠奇蹟,而這裡也在不同文化的匯集之下呈現多元的風貌,當然相對而言卡達也需要面對各式文化的磨合。

IMG_1188

掐指一算,在杜哈也度過了 10 日,逐漸習慣這裡的步調。前兩天出門時溫度表上顯示42度,心底想這溫度還好吧,依舊大膽出門,披著杜哈地圖在身上,走在烈日下的城市,穿過市集中狹小的巷弄,周圍的空氣混雜著香料與塵土的氣味,路上的行人膚色人種形形色色,來到杜哈的理由不同,但在卡達只要敢夢想,敢前進,在這裡可以找到築夢的著力點。

IMG_0977


仰頭一望米白色的伊斯蘭美術館在海灣邊,遠方一架班機準備降落在新落成的Hamed機場,滿載的旅人在起展開新生活;不禁想起自己在國泰寬廣的羽翼平穩抵達杜哈,那時望著窗外家戶點點燈光,雖然陌生但也充滿力量。

IMG_0645

在杜哈,匯聚創新靈魂的泉水在此匯流,擁抱世界的胸襟是這裡崛起的方向,或許是這樣的種種,讓我的足跡到此,一步步探索這國家前進的動能,也才能在這場距離台灣8000公里的球賽,遇到為夢想打拼的台灣人!

IMG_1758


frank1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記者會後,窗外的海景帶著微微的蘋果綠,帶點氣泡在海水中,現場許多蒙著黑紗的卡達婦女帶著小孩,一同參加學校的活動,活蹦亂跳的小孩在會場中跑跳,原先莊重的五星飯店瞬間也多了童趣,在午茶會間,我也訪問了幾位參與的人們。

(Katherine---在自希臘的老師)

其實和Katherine對談的過程間,我感受到她其實想在完美的芬蘭教育中找到可行性。在希臘擔任老師的她,了解學生在學習上會面對的挑戰,以及在老師在教學時所會遇到的瓶頸。因此在這一次參與芬蘭教育的介紹會中,她希望可一看到實際的教學情形,而非是透過美化過後的糖衣。

IMG_8397

她也提到說其實單就PISA的項目來教導學生的話,其實也是偏食的教學,為在這一項測驗,所注重的大多還是學業上的數據,因此她認為或許希臘教育並沒有如芬蘭一般的光芒外露,但也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她也邀請我下一次到希臘時可以去拜訪她,看一下真正的希臘教育,我也滿期待的。

(David 和 Jane ---卡達新生活)
David 和Jane剛搬到卡達一個月,兩人為了幫其孩子找到合適的教育,而來參加活動。其實來杜哈之前,他們生活在丹麥,另一個亦是教育的大國,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分享前些時日在參加廣達的教育work shop中,丹麥講者Jane Williams-Siegfredsen 所倡導的outdoor learning 的概念,他們也相當贊同讓孩子在戶外學習的概念,透過親身經歷自然之間的變化,來學習如何與自然做朋友,因而啟發學習的動機。

對於杜哈,他們也是充滿想像,這裡的氣候和文化尚未完全熟悉希望在此地能夠找到合適的方式,穩定的生活,並且開啟新的杜哈想像。

IMG_8396

(Mr. Jaleh Mohamed---由卡達的教育來看)

Mr.Jaleh是一位在杜哈教書的老師,也是我遇到的第一位有這裡教學經驗的老師。從他的觀察來看,卡達的教育水準在Qatar Foundation(QF) 的執行下,逐漸不斷提高,他曾多次參加由QF辦理的會議,這些會議間他遇到很多來此求學的學生,大多數的他們來自Education city 中的大學,他發覺學生在語言的掌握力(以英文來看),和對話間的思維邏輯,和過往他所遇到的卡達學生已有十足的升級,他用”Promising country “來形容這裡,因為教育是國家的棟樑,當學生可以得到合適的知識時,對於國家是正向的,因此對於卡達的未來,他是充滿希望的。

而數目日漸增加的國際學校,也讓本地的文化交流更加蓬勃,這一些學校彼此也是競爭的關係,因此Mr.Jaleh認為這樣的結果會挑選出最適合的,並且一步步體現卡達的國家目標---Vision 2030。

曾經到過香港的他,對於台灣的事務也充滿興趣,因此也和他分享了許多台灣的現況,和相對的地理知識,尤其他對於文化特別有興趣,無形之中或許我也為他開啟一扇台灣之窗吧!

IMG_8399

(Mr.Abdduvaghuan Harris ---從南非看卡達)
和來自南非Mr.Harris聊到教育的想法時,其實他認為啟發(inspire)是最重要的一環,因此他對於芬蘭學校中所倡導的其實是滿認同的,教育應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並尊重他的想法,而這也是他認同芬蘭教育的原因。

而卡達對Mr.Harris 而言,其實是有趣的,當我問道若他以承辦過世足的經驗來看,杜哈是否會成功呢? 他給了我一個大大的肯定,並認同卡達在效率的積極,並認為未來絕對是大有可為的!

IMG_8400

(後記)
活動結束後,到飯店的私人沙灘,感受一下沙漠中的度假的快活,其實若將傳統中東服飾的人們拿掉的話,會有在任何一個我們所熟知的度假聖地的錯覺,室外的溫度在傍晚時仍有30多度,形形色色的人們在此找到新生活。

腦中整理了一下剛剛的活動,這裡所遇見的每一位,其實都是在杜哈生活的縮影,到目前為止,與真正的卡達人並沒有太多的接觸,大部分都是外國人,將他們的經驗帶來這,來這裡的發展。芬蘭學校在此地的落腳,其實也是一樣,頂尖的芬蘭教育經驗,讓卡達這一塊大海綿吸收,並且加入本地的文化元素,希望在不同的思維中,讓卡達站上國際舞台。

在這裡主要的溝通語言是英文,親美的卡達其實並不是典型的中東國家,街頭上可以見到台灣常見的美式速食店,和我們趨之若鶩的甜甜圈,這裡對於外界文化的接收度極高,而包裝上的阿拉伯文提醒我現在正在卡達,但這樣的文化衝擊其實也是我期待預見的,就像是在卡達遇見芬蘭教育一樣,創新的思維就在其中萌芽,望著金融區一棟棟閃爍的奇特高樓,也讓我對於接下來的生活更加期待!


frank1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弔詭---跑來卡達看芬蘭教育?!)

旅程中的第一站,參與到卡達芬蘭學校(QFIS)的創校記者會,對我而言是榮幸且充滿驚奇。除了芬蘭教育的介紹以外,舉辦在Corniche(濱海區)的Hilton Hotel的活動,也讓我得以一窺杜哈飯店的樣貌。但在炎熱難耐的中東沙漠裡,探索源自於斯堪地的教育,也十足的充滿戲劇性。

當初也是在網路上瀏覽學校資訊時,發現芬蘭學校將在今年創立,便發了一封信函詢問是否有機會可以參觀,學校的顧問Ms. Tiina Raatikainen提及了這活動,
且主動邀請我參與,這樣的因緣際會下,我便隻身來到灣區的飯店,來感受芬蘭在卡達擦出的教育火花。

IMG_0801

(芬蘭教育為何吸引卡達?)

芬蘭教育素以尊重學生,Games learning 的學習著稱,尤其是後者更是這國家教育的精隨,近年來國際教育常以PISA(OECD)來評比學生的學習狀況,芬蘭的排名一向不錯,並且多被作為教育的模範。而卡達的話近年來則是在國家政策的主導之下,希冀藉由教育帶領國家進行質變,在2030年之時蛻變成為中東首屈一指的教育輸出中心,這樣的夢想讓卡達藉由邀請,讓芬蘭學校在此創校。

在活動開頭,擔任活動主持人Ms.Tiina的便先說明學校命名的意義,在不同的組合中,他們選定這一個可以代表兩國對於教育的期待,以及精準定位的名稱,在卡達這一個國家,將最棒的芬蘭教育推廣至此,也讓杜哈的國際教育水平拉到另一個高峰。

IMG_8431

( 享受教育吧! Joy of Learning)

“Joy Of Learning” 是QFIS的創校主軸,讓學生得以在受教中找到樂趣,並且啟發內在的興趣,進而找到學習的方向。在教育的理解上,校長Mr.Juha特別提到芬蘭學校定非是為菁英所創立的學校,而是一個尊重個人長才,讓強者有能力幫助弱者,弱者學習成長,整體共同提升的地方。

在芬蘭,天然資源或許不是最多,但對於教育的投注卻很多,這國家投入約6.4%的GDP在教育上(比較:台灣僅占3.9%),並且在師資的培育上,教師的學歷大多為博士以上,並會接受國家的專業訓練,讓教育的第一線人員具有最佳素質,啟發下一代對於學習的興趣。

IMG_8409

(遵守規則嗎? 放膽想像吧)

Mr.Juha 在會中一半時,突然請與會的大家起立,讓我們實地體驗芬蘭的思維,他請大家將手掌面對面合起,並且跨越另一隻手,在翻轉手臂,大部分的人是手臂扭在一起,但Mr.Juha卻恢復到自然的手掌面對的狀態,他大笑一下,並說這就是芬蘭的教育,遵守規則或許安全,但在他們的想法中,偶爾跳脫框架的思考,會創造出令人驚豔的結果。

IMG_0796

(16歲的教育見證)
在會中,16歲的Ally也分享他所受的芬蘭教育,他接受芬蘭k12 系統的學習,並且在前兩年前往阿布達比求學,在會中她落落大方說著自己的學校生活,尤其是課外活動的參與,他除了是學生會長,也參加了籃球隊、合唱團和游泳隊,課外生活十足精彩。

但她也提及學習仍是最重要的,活躍的經歷讓他的生活精彩,也享受年輕所擁有的活力,享受教育帶來的成長;她所體現的芬蘭教育重要的一環,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且擁有面對環境變化時的適應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她最後說道生活其實才是”real test in life”,在中東求學的經歷,除了讓她視野更廣外,也許下未來想在國際旅遊工作的夢想,” It’s not certain, but just international anything!” 她這樣說道。


IMG_0798

(斯堪地思維如何在中東沙漠中生根呢?)

在創校初期,卡達芬蘭學校設計為2-6歲兒童學習的課程,並且預計在未來四年之間,不斷擴充學校的規模,成為一所提供孩子與國際接軌的學校,在卡達的教育體系下,注入不同的想法。會後有機會與Mr.Juha聊到卡達芬蘭學校的願景時,他提到這是一個為學生提供思維構築的基地(A base of inspiring),並且有高水平學習資源(Quality learning)的學校,並且在杜哈這一個積極國際化的城市之中,學生在想法上也會更加的寬廣,並有更多的機會在國際上立足。

而Ms.Tiina也提及芬蘭教育如何在本地生根,擁有多次教育輸出經驗的他,曾經在阿布達比擔任過顧問,並甚至在北京待過一陣子,因此當他以中文跟我打招呼時,其實我有點驚訝,但他說這就是芬蘭人適應國際的方式,用對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來提供教育,找出最適合的;他也說到芬蘭教育的成功,便是享受學習,當你樂在其中時,不管面對各式的挑戰,你都會願意付出心力的,而我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讓一個人可以有照顧自己的能力,而這就是芬蘭教育的啟發。
IMG_8407

待續~

frank1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ADAR.jpg



以下是四位我身邊的人聽到我要到卡達的評語,

我爸:阿裡佈達的地方吧!?
我姑姑:你去達卡!?那個充滿水患和飢餓的地方,我看你還是算了吧!
(其實他搞錯了,達卡是孟加拉的好鄰居)
我同學(一位名媛):那是在非洲嗎?你會遇到獅子和老虎嗎?好刺激歐!
我同學(正經人士):那你不就發了,有考慮娶一個公主回來嗎?

聽了上述四位的論述之後,剔除兩位錯誤的地點,我們來統整一下,卡達大概是遙遠且充滿飢餓和想像的國度,或者是讓人在一夕之間便再也不愁吃穿的暴發戶國家,這兩極的調查結果讓卡達印象目前是處於混沌狀態的。

對我呢?其實也是不太瞭解也未有太多的想像,頂多是在一千零一夜之中那些白色洋蔥帽男的一縷縷水煙和一隻隻像是被催眠實際上卻又清醒的爬蟲類生物,搭配形狀有趣的建築物,大概如此吧(其實我也沒好到哪邊去)。

那實際上的卡達是個怎樣的國度,其實我也是拜見google大神之後,他的輪廓才從淡淡的色鉛筆素描中,慢慢畫成以香料作陪的濃郁中東風景;其實卡達這國家還滿有趣的,在國家上,名氣不如鄰近的暴發戶鄰居杜拜,影響力也不如沙烏地阿拉伯的霸氣,那反過來一面來說,美國塑造的恐怖份子集中地阿富汗可能在台灣人心中的知名度更高,這些種種讓這國家長期讓我們忽略,但這一次我要用教育的卡達讓身在台灣的我們重新定義一下這波灣邊界的小國。

卡達,基本的地理條件是位在波斯灣邊界,和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作鄰,人口的話約台灣的十分之一左右,200萬人,其中本地人約僅佔40萬人,其餘的話是外籍的白和藍領工作份子,人均收入的話在排行榜上的話排名是全球前三名,失業率的話低於一個百分點,這樣的客觀條件讓卡達成為名符其實的富庶國家,人民的普遍生活是富裕的,並且也在近年中積極地擴展國際知名度,藉由舉辦國際級的賽事如2006年的杜哈亞運,讓區域性的運動會以全球的規格來舉行,因此也在未來包括2022年的世足賽也是在這國家舉行,另外大大小小的會議也是卡達積極爭取的對象,因此其首都杜哈(Doha)也被稱為第二個杜拜,來形容其野心。

談了這麼多,卡達或許已經在你中構築一個模糊的輪廓,這樣的印象是好的,好的,因為在海量資料下尋蛛絲馬跡的我,目前也是如此,因此認為這一次我有機會到這地方是個好好來探索,準備出發的我,會讓大家逐漸拼湊有關這國家的碎片,一步步開啓開往另一世界的窗。

卡達的想像,香料白紗度肚皮舞,珍珠島石油運動會,金錢野心世界觀…….

(待續)


frank1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