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的夢想 --- 電影’’海闊天空’’ 中的追求

海闊天空2  
夢想是什麼?

電影中的主角成東青(黃曉明飾) 常被問及這一個問題,而不擅言語的他,面對這由另一位電影中主角孟曉駿(鄧超飾)所提出的問題時,他支支吾吾,說不出完整的道理,也無法像他心中的偶像,也就是曉駿一樣,胸有成竹的說出他有個美國夢,一個在80年代中國普遍追求的情節,並且曉駿立下在美國生根的宏願;也因此,成東青也成為順理的土鱉,也是一位loser,一個畏畏縮縮的知識份子,害怕失敗,害怕挑戰。而另一位主角王陽(佟大為飾),則為玩世不恭的公子,為了一位不想回美國的女友,放棄了許多人夢寐的美國簽證,而在多年之後,成熟圓滑的個性,讓這一位公子成為另兩位好友之間的調停站。

三人,互相砥礪,互相吐槽,互相成長,共同創立公司,成為當代中國教育界的翹楚,半真實改編的海闊天空,刻畫著那一代延續至年輕一代的夢想,那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海闊天空”這一部電影裡,承載了上一輩中國人延續至今的教育理念,又或許是從科舉時代便流傳下來的習慣,電影中成東青身為一位北大外文系的學生,成為一位能夠留美的海歸人士當然是第一抉擇,在當時那一個封閉且處處不確定的年代裡,這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憧憬的想像。

整部電影裡,美國夢是個引子,帶出其中主角3人的友誼,愛情,當然還有貫穿整部電影的主線 — 夢想。很多認識我的朋友了解,一部電影假若得到我的愛慕的話,這樣的形容或許誇張,但我會重複看個十幾二十遍,就像是呵護一個我珍惜的人事物一樣,這一部電影,在眾多寒假看過的之中,讓我有衝動想提筆和分享其背後的故事。

在文字裡,我傳達的是一段故事;在電影中,成東青傳達的是真心。

電影中有一段關於美國夢的定義,台上穿著深藍馬褂的粗框教授滔滔不絕的敘述刻板的美國印象時,曉駿和王楊不以為然的反駁 : 曉駿說” 所謂的美國夢,是在夢想面前人人均等,而王陽說”實踐才是檢驗的真理”;對於這樣說法,老師淡淡的下評語“You are too young , too naïve.’’。

看到這一段時,多少也反映教育的事實,與現實與理想的反差,或許在某一面,讓我們年輕一代提早認清真實社會的運轉不啻為少走彎路的方法,冷冷的一潑或許會更清晰;我們擁有勇氣,擁有節傲不馴的稜角,擁有想要改變世界的霸氣,在上一代漸漸磨圓的一輩看來,是初生之犢,細心呵護才能減少錯誤,這些忠告,無論是在邊上或是心底,擊在鐘上都會有回鳴,他們3人的故事也因這一擊,分別在不同波長上的回響上進行和前進。

意氣風發的曉駿去美國了,為情失意的王陽和永遠的土鱉成東青在北京的廢棄工廠開始教托福英文,三人的友誼片段就請大家自己好好品味,這想聊聊的是土鱉成東青,多少來說他是一位奇葩,也是中國許多讀書人的代表,不顯眼並且對於表達不那麼擅長,默默的背完一整本字典,默默的讀完800本書,只為成為一位像朋友無意間留在書籤上文字的形象--”有一天我會成為你忌妒的”,這樣的基礎也奠定未來他在發聲時有力的支持,對於實踐正義和真心的他而言,想當然爾會被投以異樣眼光,但也是這一份衝勁,讓他推向成為留學教父的路。

“Do you still have a dream ? ” 成東青面對這一個問題很不以為然,他從來就沒有夢想,他知道failure的存在,他明白despair的恐懼,但他了解掉在水裡不會淹死,待在水裡才會淹死,為了生存向前游,是保身的方法’’ Seek victory in failure, seek hope in despair” ,這是夢想,一個小小的夢想。

我們擁有想法,是來自教育;擁有夢想,是來自憧憬,”海闊天空”電影裡所敘述的故事,不單只是3人行的寫照;土鱉的性質,穩扎穩打,默默前進,電影末端的成東青,依然是土鱉,但他成功;海龜(歸),追求向外,意氣風發,懷抱理想的孟曉駿,他也成功;變形蟲(電影中沒這說法,但我覺得挺貼切的),處事圓滑,待人周到,感性的王陽,也成功。

教育,讓同一體系的三人走向相同的路卻是不同的方法,但他們所擁有的,是在一個不斷變動的世界裡,仍然記得他們自己,最初的自己,最初對自己許下的承諾。

“夢想就是一種堅持,就讓你感到幸福的東西”成東青淡淡地說。

海闊天空1  

(圖片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wyp2221/post/1324976015)

 

 

frank1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