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這件事,不論豐儉,是體驗一個國家直接的方式。在卡達,吃飯這件事是新鮮有趣的,因為有時你對於入口的東西壓根也沒想到是啥,反正就用舌頭去感受食物的風味。
在來卡達之前,一位伊斯蘭教的教長提到這裏的食物,多是以肉類為主,而且以燒烤的方式呈現,一位平常的女性便可以吃下一隻小春雞,當然男性更不用說了,而蔬菜的話則為多是需要進口,因此是相當稀有的。這一番話讓我對於這裡的飲食,停留在電影裡的游牧民族,居無定所,大口吃肉,喝所眷養的動物性奶類,更多的,大概就是為數眾多的豆類吧。

而實際來到這,發現這裡飲食文化極為多元,因為很多外籍工作者在這裡定居,因此也將本身國家的飲食文化帶至這裡。在Souk Waqif的餐廳街上,黎巴嫩菜,伊拉克菜,印度菜,馬來西亞菜一字排開,像是地理課本中西亞地圖國家的排列,讓初次造訪的我眼花撩亂。

一般的街上,隨處可見印度餐館的蹤影,另外更讓我驚訝的是為數眾多的美式速食店,熟知的McDonalds,KFC僅是基本款,台灣沒有但我一吃上癮的Hardee’s與當地人經營的快餐速食店都是常見的,反倒是卡達菜的餐廳我較少看見,或許是因為人口和職業的因素,讓提供本地菜的餐廳較少。


提到本地的快餐店,Sharwama Express 是代表店家,Sharwama其實就是我們熟知的沙威瑪,以薄餅包裹烤過的肉類,可以是雞肉或牛肉,當然豬肉是不可能出現的,再沾以含有優格的醬料,這樣的組合變成常見的中東快餐。

第一次嘗試Sharwama 是在一間附設在加油站旁的門市,裝潢說不上精緻但窗明几淨,鮮豔的菜單上滿滿的圖片介紹著餐點。經典的Sharwama
便占了大半頁,而餐廳也提供像是Grilled類和傳統的fatayer;而在這裏的餐廳通常有一整頁的果汁單,名稱也頗吸睛,如Galaxy,Landcruiser等,每次翻開都是挑好久才下決定。


這次上桌的是Sharwama拼盤和蜂蜜優格口味的Fatayer。拼盤上除了有捲餅外,還有薯條和切片蔬菜,另外佐以兩盤獨特風味的沾醬,沾醬的風味特殊,是優格加上芝麻和調味搭配而成,均衡肉類的油膩,捲餅本身則是以濃厚的香料為主角,大口咬下可以感受豪邁;薯條則一如預期,是香脆且熱騰騰的,只能說這食物是百搭的配角。


Fatayer有點像是我們的酥皮點心,這一件間店用成像是pizza一大塊,而在網路上則可以找到三角形和其他形狀的,配料的話可鹹可甜,常見如肉類。蜂蜜優格醬的Fatayer吃來清新爽口,微酸的優格在蜂蜜的中和下,成為討喜的甜點。

中東快餐店的體驗,看見文化融合體現,這裡食物的多樣也讓我驚奇,惟我自己交通是一大問題,若要吃一頓簡單的快餐,也要從走約15分鐘才可遇到小聚落。但走在陽光下,感受中東空氣的溫度,在揮汗如雨下之後,好好享受一頓,何嘗不是最真實的中東體驗。


目前分類:杜哈生活雜記 (3)
- Sep 04 Thu 2014 15:20
杜哈日記 --- 食在有趣(1)中東快餐
- Aug 26 Tue 2014 04:21
杜哈日記 ---逛市集(1) 西式超市
中東的市集一直是充滿幻想的。
印象中的場景,是濃郁的香料,和一袋袋裝在麻袋中的乾果,電影”我們是這樣長大的”裡,主角小時候所擔任的貨物工人,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杜哈,最有名的Souk Waqif是觀光客必到的景點,市集中的仿古建築和眼花撩亂的種類讓旅人們流連。但我第一次到這時,其實有些狼狽,因此這一次提筆的,是中東版的混血西式超市。

住家附近的Lulu Xpress 是我常出沒的地點。

Lulu這一間由印度人所開設的超市,在中東有為數不少的分店,若說他的經營型態,則是近似於台灣的Carrefour加上全聯,等於是一家所需,在Lulu都可以滿足需求。而這裡Carrefour大多是設在購物中心中,方便停車採買。

鮮綠色的Lulu 品牌形象,其實滿顯目的;而在販賣品項上,我們熟知的生鮮產品一樣不少,但別忘了這裡是中東,豬肉食品是不可能出現的,因此我們習慣的豬肉火腿、培根等產品,全部轉換成雞肉和牛肉等版本,大多數的商品也主要以這兩種肉類為主。
在超市中,比較特別的應該是為數不少的香料,直接放在架上的品項單單在行超市便有接近三十種,而在大型的Carrefour 和 Lulu Hypermarket 更是如同展示年貨一字排開,六七十種任君挑選,秤重讓消費者自己挑選。


第一次看到這樣大陣仗的香料大軍,其實有點想起在台灣的中藥舖子,但這裡是生活料理中的必需品罷了。
而另外的亮點則是即食的生鮮櫃,大致上有分成四大種,上百種灌著特殊風味的火腿,看起來都白白卻滋味大不同的優格,此地常食用的乳酪類製品和特別的醃製食品。



一次和房東T先生(這名稱頗酷)到Carrefour 採買時,我望著五顏六色的料理,完全理不出頭緒要抉擇哪幾項,最後在他推薦下,挑了幾項當地的特色料理,至於滋味如何就下回分曉。
而超市中的麵包櫃也頗精彩,印度的Chapati(一種圓餅,會搭配不同的沾醬食用),和國家政策下全國統一定價的薄餅(一包10片只要1QR,約台幣8元),和西式麵包並肩排列,中型的法國長棍只要1QR,且滋味頗佳,麵包”蟲”若搬到這應該是如魚得水,每天嘗試不同的種類就充滿樂趣了。


為了一解我的淡淡思鄉之愁,同樣來自台灣的T先生帶我逛這裡的秘密基地,架上擺著琳瑯滿目的日本韓國食品,而掃到泡麵區,大多是韓國的(如”辛”),當然價格貴多了(7QR),但人身在外,這樣的漲幅心裡也是可以接受的。

最後為了找傳說中的燒賣,我們在冷凍食物區兜了好幾圈,終於找到寫著方塊中文字的包裝,而她的好鄰居們則是東瀛的章魚燒和鯛魚燒,當下其實我噗哧一笑,但在此地卻也是格外熟悉。


西式超市在本地,其實老早是生活的一部分,全家人到購物中心附屬的量販店,或住家附近的超市,都已習以為常。
逛超市其實也是我觀察這裡最直接的方式,蒙著黑紗的伊斯蘭婦女,每每推車經過時,其實我都刻意避開,但彼此尊重不同的文化,是讓自己融入的一種方式,但也滿有趣的,從他們所選擇的品項中,也可以了解此地的消費習慣。
所謂文化,不過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罷了。

- Aug 22 Fri 2014 21:27
杜哈日記 ---行走在杜哈
在杜哈,行走是一件大工程。
尤其在夏天,更無法稱得上是享受,室外溫度40多度在此地是正常,在杜哈的自己其實在台灣就已經被提醒此地並不適合行走,就算是大眾交通也並不發達,但或許是一種冒險的嘗試吧,這幾天還是在路上走了幾回,感受一下漫步在沙漠中的”浪漫”。
若要描述日頭赤焰焰的感覺,游泳池旁的烤箱中待一下在加1成的溫度,再減去一些潮濕,實則相去不遠。

第一次的經驗是想拜訪仍在興建的卡達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從地圖上來看,兩者相距大概20分鐘的腳程,而我又內心竊喜,自以為我在台灣練就的快步移動功能,此處也可以派上用場,殊不知這也成為最大的罩門阿!
在路上,除了在此處工作的印度及東南亞勞工,並不會見到悠閒的路人,路旁的車一台台呼嘯而過,似乎也給我一些預告。這裡的交通工具大多是以私家車,在不大的杜哈其實擁有一台代步工具,其實方便許多,近幾年來此地積極發展觀光,但急起直追的大眾運輸也緩不濟急。

走在半路的自己,此時已經汗流浹背,未戴帽子的大膽,讓刺熱的光線直射在頭皮,直接感受陽光的熱力,望著遠方不遠的國家會議中心(QNCC),心想只要在那跨過對街,便可以抵達目的地,但口乾的自己也不自主的將水瓶中的水灌進大半。
在杜哈這個大工地,數以百計的外籍藍領勞工為這充滿野心的國家建構一個強國的夢想,路旁的工程隔板常常可見一句” Qatar deserves the best”,其實當初也是因為這一句話中的雄心,讓我想一窺這個實踐藍圖的國家。

耐不住高溫的自己,這時向路邊的一位保全詢問還要多久才能抵達目的地,他笑笑地跟我說不遠,但這天氣實在是難以行走,因此他邀請我到他在工地的小警衛室吹個涼,再讓我繼續往下走。
說也奇怪,這一位來自肯亞的朋友Harry,有著我無法想像的樂天,他熱情的和我聊他在此地的點滴,也聊到他故鄉的風光,遼闊草原的肯亞是掛念心頭的依靠。他享受在此地的工作,約莫2坪的警衛室則是在炎熱沙漠中的清涼城堡,他拿了一本我們熟悉的”Rich Dad Poor Dad” (台譯:富爸爸窮爸爸)給我看,說著未來的規劃。
聊著聊著,他指著對面的建築說,那一棟就是我的目的地了,我看著和台北藝術中心近似的波浪狀外牆,看了一下時間,和Harry互留了FB,準備出發。他還打趣地說到肯亞時記得找他一下,要帶我去大冒險,而這樣的萍水相逢,也讓旅途中多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步出小屋,日頭烈焰依舊,而我又開始享受另一場日光浴了。

